——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系列报道(二)
双东镇龙洞村,旌阳区最偏远的山村之一;曾是市级贫困村,虽于2016年“摘帽”,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当地村民仍以农业生产为主。然而今年夏季,龙洞村火了。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筑专业的师生们,这里迎来了一场高规格的赛事——2017国际高校建造大赛。
8月12日,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22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筑专业的设计团队来到龙洞村,在短短的15天时间里,他们对该村的22户农房进行改造。在当前美丽新村的建设背景下,引入设计来延续乡村文化,引领乡村美学,带动乡村产业经济提升。他们的到来,让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入选原因——
地理位置旅游资源鲜明
一个市级贫困村,为什么会成为此次大赛的比赛基地?
双东镇副镇长任俊良回忆了当时大赛选址的过程。6月初,在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大赛协办方《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相关负责人和专家一行来到德阳,对此次大赛的比赛基地进行选址。“当时看了东湖乡的一个村落和我们的龙洞村。虽然专家们也认为龙洞村的基础设施确实不算好,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这里。”任俊良告诉记者,当时一位专家的看法是,龙洞村虽然基础薄弱,但地理位置很独特,一是位于凯江河沿线的旅游景区,改造后的发展潜力比较大;二是站在龙洞村的上方看下去,零星的农房坐落在有层次的梯田上,视野开阔,不失为一种美景。
龙洞村的旅游资源也是入选的原因之一。
龙洞村是双东镇民俗文化赏花月的主会场。赏花月前身叫李花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每年三月,都有来自周边城区乡镇的上万游客聚集这里,赏花、游玩、踏青,与春天、与山水田园进行一场其乐融融的约会。
双东镇民俗文化赏花活动已有20多年传统。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精心筹划,希望利用花果经济这一优势资源,促进龙洞村乃至全镇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花果经济的时间太短,加上基础设施较差、村里年轻劳动力流失等原因,龙洞村发展没有得到很好提升。“这次建造大赛是一个绝佳机会。”他们认为,通过农房改造走“民宿+”的经营发展道路对龙洞村来说是一条康庄大道。“虽然多届李花节没有让村里人致富,但逐渐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任俊良说,观念的转变也直接体现在这次大赛中,在比赛前夕,村上通知农户报名参加农房改造,当时有几十户人积极参与。“由于经济原因,部分农户不得不放弃改造,但大赛期间,看到已经改造的农房雏形后,不少农户产生了兴趣,纷纷表示想参加下一次改造。”
参赛学校厦门大学老师周卫东认为,龙洞村的“贫困”也是入选理由之一,“这样一种环境,从设计到施工,都有一定难度。但对学生们来说,这是一种挑战和磨练。在改造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学习传统技术,结合现代技术,找到一种更加环保、便利、经济的建造新方法。”
未来畅想——
龙洞村将成德阳最具特色村庄
15天来,22所高校师生历经多次方案修改,解决建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最终呈现出理想的最终效果。同时,各个高校在追求比赛结果之外,最根本的还是为龙洞村创造不一样的风貌,让农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随着院落外貌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德阳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姚曙光说,希望通过建造大赛这种形式,把“民房”变成“民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当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以花、果为媒,对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带来更多的商机,增强村子发展后劲,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
据介绍,接下来将成立龙洞村管委会,将改造的房屋统一进行打造和运营,探索“民宿+”,同时也将对龙洞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22户农房改造好后,将作为民宿对外开放,成为老百姓增收的途径。”
任俊良告诉记者,目前镇上已与此次大赛的探班建筑名家——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王蔚达成合作,由其为龙洞村进行乡村基建规划、产业规划等,龙洞村的交通、排污、通讯等硬件设施将得到有效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相信不久的未来,龙洞村会成为德阳最具特色村庄。(记者邱洁)
德阳日报